田齐率军绕开黄巾军主力,沿海边急进,奔袭广阳。他的这一举动出乎了张角、卢植两人预料。
田齐崛起甚速,真可谓是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所有人对田齐的出身来历都缺少了解,知之不详。嫉妒者有之,蔑视者有之,耻笑者有之,痛骂者也有之。但整个大汉朝野,却少有人真正了解田齐的才能,少有人重视田齐的实力。
天子刘宏虽然也算是重用了田齐,任其为中郎将,许其自建水军,但也不过是欣赏田齐理财之能,远不如檀石槐识人、用人,亲之、信之的慧眼和魄力。
张角和卢植也不例外。在他们眼中,田齐不过是一个以财买爵的幸进小人。虽然张角知道一些田齐在鲜卑的经历,对田齐谋害高衡之事恨之入骨。但张角误以为田齐是靠向檀石槐献媚邀宠,进谗诬陷,才害死了高衡。至于后来任红昌、诸燕行刺失败,张角也误以为是因任红昌叛变所致。
卢植也曾听皇甫嵩介绍过田齐,可惜皇甫嵩对田齐经历也知之甚少,只向卢植夸赞田齐智勇无双,并无实证。后来田齐向天子上书请战,自请归于左丰帐下,更令卢植误会其与宦官一党,心生厌弃。
田齐率军北上应援,张角派出数名渠帅,带军数万集结于广宗以南,布下埋伏,只等田齐闯入。卢植对于张角军中变化略有察觉,担心田齐无能,一头扎进包围圈中。田齐战败事小,但大汉中郎将被杀事大。自东汉以来,大汉内外征战,少有败绩,更不用说中郎将失陷被阵斩的情况了。
所以卢植派了门下弟子刘备带兵绕过黄巾大营,南下接应田齐。刘备敏锐、沉稳、睿智,关羽、张飞皆万人敌猛将,有他们三人统军带路,卢植相信,即便田齐愚笨无能,被张角击败,应该也无性命之忧。
卢植甚至暗中希望田齐败上一阵,挫一挫锐气。田齐若败,左丰在军中再无支持,也再难干扰卢植以稳求胜,步步为营,聚歼黄巾主力的战略。
但张角和卢植都误算了田齐的勇气,误算了田齐的实力。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刚刚成军不足数月的田齐水军,竟然能够派出数千精锐铁骑。他们更加没有想到,田齐敢率领数千骑军奔袭十数万黄巾据城而守的广阳。
得知田齐攻占清河,突然转向渤海郡之时,张角和卢植再次发生误判。他们以为田齐是在初次交战之后,伤亡颇重,对黄巾战力心生胆怯,避入渤海休整。
等黄巾密探将田齐北上涿郡的消息传回,张角这才心中一惊,却又不由一阵冷笑。涿郡有数万黄巾与郡兵对峙,广阳有十余万黄巾镇守,田齐五千余骑兵想解涿州之围,想攻克广阳,简直是痴人说梦。
田齐在决定北上广阳之时曾给左丰去信,向他通报了自己北上广阳的计划。卢植此时也终于从左丰口中得知了田齐的战略意图。他也不由大惊,急忙命左丰传信田齐,令他迅速回军,来广宗汇合。
左丰误会卢植是不想让田齐立功,对卢植的命令置之不理,反而去信要求田齐,务必攻克广阳。
卢植见左丰不愿下令田齐回军,心中暗怒,也有些无可奈何。他只得向天子上书,将田齐北上广阳的冒险举动告知刘宏。卢植提醒天子,一但田齐兵败被杀,必然引起举国哗然。到时汉军士气沮丧,黄巾气势更胜,只怕匪乱加剧。
天子并没有收到田齐自己的奏报,不知田齐北攻广阳。等接到卢植来信,刘宏也担心田齐命丧广阳,不由心中焦急。但刘宏虽然贪财好色,色厉胆薄,却非专横武断之君,也非愚笨无能之人。
刘宏没有立刻作出决定,而是召来袁逢、曹节等内外朝堂的重臣商议。
袁逢建议天子道:“三路大军齐出京师,初战告捷,士气正盛。此时应该步步为营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保住胜势。再令各地郡守、刺史征募郡兵,配合讨贼的各位中郎将平靖地方。田齐求战心切,冒险出击,胜不足以平灭匪乱,败则恐有打破汉军胜势之忧,请天子立刻召回田齐,不可孤军深入敌后。”
刘宏不置可否,又询问其他朝臣和中常侍。其他朝中重臣也纷纷劝天子戒急用忍,不可求速胜。还有朝臣建议,全面解除党禁,令在乡党人募乡勇助战。
刘宏听闻全面解除党禁,心中不喜,暗自皱眉。他怀疑朝臣故意夸大黄巾实力,意图借战乱之机,扩张地方军权。
刘宏看向曹节,询问他道:“你如何看?田齐北上,真有性命之忧?吾观田齐不似莽撞之人,也非勇武之辈,如无把握,为何赴死地冒险?”
曹节轻声一笑,对天子行礼说道:“我观田将军也非无智无勇之人。其白手起家,短短两三载,家资已有千万。其以利益结好匈奴,得封大当户;北上鲜卑,得檀石槐看重,封为护国督尉。观其行事,看似冒险,哪一次又不是全胜而还?当然,兵凶战危,无人可保必胜。但即便田齐奔袭广阳不下,也必可全身而还,因为田齐虽然缺乏勇武,但他帐下却有两员虎将,足为万人敌,可比吕布与公孙赞。”
天子闻言一喜。他对田齐奔袭广阳其实是心怀赞同的。不论胜败,他可以凭借田齐此举,试探出黄巾乱匪的战力到底如何。
刘宏询问曹节:“田齐帐下哪两位校尉可比五原飞将(吕布)和辽东猛虎(公孙赞)呢?吾怎么不知。”
曹节笑道:“田齐来京,因无居所,暂住于我名下别苑之中。时任北部尉的曹操曾与田齐结友论交。据他所言,田齐帐下别部司马典韦、太史慈皆有万夫不当之勇。曹操还听田齐亲口所说,要重编《兵技巧》,以振良家子兵威。曹操与其纵论兵法,回来之后曾与吾言:大汉北疆,东有公孙将军之勇,中有田齐之智,西有皇甫嵩之威,再也无忧。”